文 章 搜 索
 
最新 NEW10
1  石墨烯和分层等离子体
2  第三届地球与太空:从
3  重庆研究院在纳米级分
4  新型碳基可调元表面吸
5  精密测量院在液体太赫
6  随机系统中的太赫兹时
7  征稿通知|第十二届超
8  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
9  新型可调滤波器揭示太
10  物理学家利用太赫兹波
热门 TOP10 点击
 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 71720
 第五届全国太赫兹科学 71330
 (2011.10-2 68996
 (2011.7-20 38994
 (2012.10-2 35525
 (2011.4-20 35203
 基于光学方法的THz 27408
 石墨烯在微波光子学中 27020
 (2012.04-2 26539
 (2012.07-2 25919
     文 章 新 闻 中 心
2022太赫兹科技发展回顾与展望——代新年贺词
发布时间:2022-12-28 09:34:15 阅读:3113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太赫兹科学技术战略研究基地、太赫兹研发网、《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国际在线杂志 杨平

    2022年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2023年脚步渐近。回顾过去的一年,太赫兹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其中哪些事件值得我们深深回味?哪些事件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新变革的起点?从而对今后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值此年末,太赫兹研发网特别盘点2022年太赫兹领域大事记,回望这一年的变化,期许新的变革。

    1、刷新世界纪录!太赫兹实时传输净速率超100Gbps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联合东南大学、鹏城实验室、复旦大学和中国移动等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G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搭建出首个360—430GHz频段100/2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系统,首次实现单波长净速率为103.125Gbps、双波长净速率为206.25Gbps的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速率较5G提升10—20倍,创造出目前世界上公开报道的太赫兹实时无线通信的最高实时传输纪录。
    该成果可与现有光纤网络融合,扩展构成100—1000Gbps室外室内超高速无线接入,代替现有移动网络及光纤实现快速部署,替换数据中心的巨量线缆,显著降低成本和功耗,可用于星间通信、空天一体化接入等。

    2、紫金山天文台高灵敏度太赫兹超导动态电感探测器技术获进展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在超导KID探测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科研人员基于相对较厚(120nm)的超导铝膜,在同一芯片上制备了0.35/0.85/1.4THz三频段超导KID探测器,并在1皮瓦(pW)以上光辐射时均观测到光子涨落导致的背景噪声,在1飞瓦(fW)以下光辐射时观测到准粒子产生-复合噪声,探测灵敏度达6×10-18 W/Hz0.5,远优于地面太赫兹天文观测的背景极限。该项研究成果对超导KID探测器噪声机理的深入理解及未来更大规模、更高灵敏度太赫兹天文相机研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3、四川大学材料学院黄婉霞、施奇武团队在太赫兹生物成像技术领域取得成果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婉霞教授、施奇武副教授团队在生物技术领域顶级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发表前瞻性综述文章“THz medical imaging: from in vitro to in vivo”。为进一步提高太赫兹活体成像的对比度,包括施奇武副教授所在团队在内的多个课题组提出了太赫兹成像纳米造影剂概念,证实可以通过功能纳米粒子有效提高生物活体太赫兹成像的对比度。文章系统总结了现有太赫兹成像造影剂机理、材料体系,并梳理了面向生物活体成像的太赫兹便携式、高精度成像等系统的发展现状。该综述工作阐述了太赫兹生物成像技术发展趋势,特别是为其在未来活体、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路线。
    黄婉霞、施奇武团队长期从事材料与太赫兹波交互作用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已经发展了多种可有效提高太赫兹成像对比度的纳米材料,有望促进太赫兹波在生物活体成像和诊断方面的应用。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项目的资助。

    4、6G新突破|粤通院200GHz全固态电子太赫兹通信系统实现130Gbps实时传输新纪录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简称粤通院)联合复旦大学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开展的6G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又获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搭建的200GHz全固态电子太赫兹系统,实现单通道传输速率130Gbps,这是粤通院继2021年上半年实现太赫兹系统单通道传输速率102Gbps以来,再次刷新全球110-300GHz波段范围内全固态电子太赫兹系统的业界最高速率。
    面向6G的超高速太赫兹通信有望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数据中心互连、工业互联网以及室内高速无线接入等场景。粤通院与合作单位在太赫兹通信技术领域实现连续突破对6G技术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将有利于我国继续在6G科技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5、科学家通过雕刻波导来实现6G网络1Tb/s的数据传播速度
    开发超越最基本处理功能的物理组件以构建未来太赫兹频率的通信系统极具挑战性。博士后研究员董俊良和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院(INRS)罗伯特•莫兰多蒂教授的指导下,开发了一种新的波导来克服这些限制。他们设计了一种通过导线表面来实现金属线波导中宽带太赫兹信号处理的新方法。这些导线就像电磁波的管道并限制了它们的传播。
    “我们证明,通过在金属线上直接雕刻具有多尺度结构的精心设计的凹槽,我们可以改变反射或传输的频率(即太赫兹布拉格光栅),而无需在波导中添加任何材料,”论文的主要研究人员董俊良(音译)说。
    这一概念首次在太赫兹范围内得到应用。它为操纵在波导内传播的太赫兹脉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从而实现了更复杂的信号处理功能。除了传输数据流之外,创新的太赫兹波导还可以提供多种信号处理功能。金属线波导的独特优势,包括结构简单、耐弯曲以及与电缆连接的相似性,使它们非常有前途。然而,严格的限制限制了操纵传播的太赫兹波的可能方法。
    作为概念验证,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波导几何结构:四线波导 (FWWG),它能够维持两个正交极化(垂直和水平)的独立波,因此它们不会相互干扰。它首次开创了太赫兹波导中的偏振分复用技术。换言之,它允许在单个传输路径上传输两个信息通道。最重要的是,通过将布拉格光栅与雕刻相结合,它们可以独立操作。
    这种实现宽带太赫兹信号处理的通用方法与新颖的波导设计相结合,为下一代网络铺平了道路。它将支持迷人的应用场景,例如无压缩超高清视频的多通道传输,设备之间的超高速短距离数据传输,以及芯片到芯片之间的通信等。这项研究工作是该领域的首创,研究结果已发表在了著名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6、我国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研制实现突破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广州园区)-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大湾区研究院”)成功研制出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实现了优于原子级(埃级)的空间分辨率和优于500飞秒的时间分辨率,为国内首套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
    大湾区研究院太赫兹研究团队历时近12个月,突破了太赫兹与扫描隧道针尖耦合、太赫兹脉冲相位调制等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THz-STM),具有埃级空间分辨率和亚皮秒时间分辨率(提升100万倍以上),可同时实现高时间和空间分辨下的精密检测(飞秒-埃级),为进一步揭示微纳尺度下电子的超快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可用于新型量子材料、微纳光电子学、生物医学、超快化学等诸多领域,有望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7、太赫兹光驱动自旋晶格控制:更快、更高效数据存储的潜在新途径
    来自科隆大学(德国)、内梅亨大学(荷兰)、IOFE研究所和普罗霍罗夫通用物理研究所(俄罗斯)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利用超短太赫兹(THz)脉冲控制自旋-晶格相互作用的新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为控制自旋波的传播开辟新的、高效的途径,从而使未来数据处理的概念性新技术迈出重要的一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8、具有120个频率的新型紧凑太赫兹激光器
    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一个团队与DEVCOM陆军研究实验室和DRS Daylight Solutions合作研究设计了一种首创的太赫兹激光器,它结构紧凑,在室温下运行,并且可以产生120个跨越0.25THz至1.3THz的单独频率,范围远超过以前的太赫兹源。研究成果发表在APL Photonics上。
    该激光器可用于一系列应用,例如皮肤和乳腺癌成像、药物检测、机场安全和超高容量的光学无线链接。

    9、滨松成功开发出突破性太赫兹激光器
    日本滨松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可调谐频率范围为 0.42 至 2 THz 的量子级联激光器 (QCL) 模块。
    滨松的突破是通过分析了QCL中太赫兹波的产生原理,并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晶体生长技术和半导体工艺技术优化了内部结构。此外,滨松还分析了太赫兹波在QCL内部传播的原理,发现顶面与高阻硅透镜的连接可以提高太赫兹波的产生效率,将输出功率提高到以往的5倍以上。结合滨松公司独有的光学设计技术,并给QCL搭配合适的衍射光栅,形成一个高效的外部谐振器,再通过电控制衍射光栅,使倾斜度发生改变,进而实现世界上首个可在0.42~2 THz范围内产生任意频率的太赫兹波的QCL模块。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产生窄带太赫兹波,同时仅切换一个 QCL 模块的频率。这项技术将有助于聚合物材料的识别,并提高含有可被太赫兹波吸收的药物成分、食品和半导体材料的质量评估和无损检测,以及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识别等的准确性。此外,因为在实现超高速的无线通信中需要利用太赫兹波的特性,模块也被期待作为创新型的核心器件应用在未来超高速无线通信中。

    10、有着超快光谱采集速率的THz-指纹振动谱
    正如Advanced Photonics报道的那样,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有着24,000 spectra/s的超快频谱采集速率的宽带THz-指纹拉曼光谱法。这种新技术被命名为“双检测脉冲振动谱”(DIV),能够同步测量两种不同类型的振动信号,在协同测量时提供了双频段灵敏度。
    这项工作证明了实时宽带THz-指纹拉曼测量能够达到亚毫秒时间分辨率的可能性。一个富有前景的DIVS应用方向是聚合物科学,除了指纹段中的分子键振动之外,聚合物在THz段也表现出丰富的结构信息,而超快的DIVS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分子水平的快速聚合系统。

    11、滨松开发出全球首款基于超材料天线的太赫兹图像增强器
    近日,滨松光子(Hamamatsu Photonics)开发出全球首款快速响应、高分辨率的太赫兹图像增强器,可以通过改变天线设计以匹配所需的应用,从而对任何频段的太赫兹波进行成像。该太赫兹图像增强器有望扩大无损检测的应用范围,如:食品生产中的异物(指甲和薄膜等)的快速在线检测和使用传统的X射线检测技术通常很难检测到污染物以及人体扫描领域等,在科学研究领域,将用作获取太赫兹光束轮廓或调整太赫兹光学系统的工具。

    12、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王新柯、张岩教授团队在《光:科学与应用》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物理系王新柯教授为第一作者、张岩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光学顶级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17.782)上发表,题为《基于空气等离子体动态孔径的太赫兹近场显微》(Terahertz near-field microscopy based on an air-plasma dynamic aperture)。该论文创新性地首次提出了利用空气等离子体动态孔径实现的太赫兹近场成像,此技术独特之处在于,在没有任何真实器件靠近样品的情况下,可以对样品表面的太赫兹近场信号进行相干探测,因此也称为“不在近场下”的太赫兹近场显微技术。此技术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太赫兹近场检测的应用领域。
    此项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控可编程太赫兹超构表面器件(121774271)”的支持。论文的合作者还包括西安理工大学的侯磊教授、首师大物理系的叶佳声教授、孙文峰副教授、韩鹏副教授。

    13、技术突破使我们距离现实中的太赫兹技术更近了一步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二维导电系统中的一项物理学发现使一种新型的太赫兹探测器成为可能。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太赫兹探测器,在测量其性能时,发现它显示的信号比理论上应该的要强得多,一个新的解释是在于光与物质的互动方式。在高频率下,物质以单粒子--光子的形式吸收光。这种解释最早由爱因斯坦提出,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并能够解释光电效应。这种量子化的光激发是我们智能手机中的摄像头检测光线的方式;它也是太阳能电池从光线中产生电力的原因。
    众所周知的光电效应包括入射光子从导电材料--金属或半导体,而后释放电子。在三维案例中,电子可以被紫外线或X射线范围内的光子驱逐到真空中,或者在中红外到可见光范围内被释放到电介质中。新颖之处在于发现了太赫兹范围内的量子光激发过程,类似于光电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在高度导电的二维电子气体中以更低的频率存在,这一事实尚未被理解,但已经能够通过实验证明这一点。研究小组在著名的《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为 “面内光电效应”。在相应的论文中,科学家们描述了利用这种效应进行太赫兹检测的几个好处。特别是,由入射太赫兹辐射产生的 “面内光电效应” 的光反应量级,远远高于迄今为止已知的引起太赫兹光反应的其他机制的预期。因此,科学家们预计,这种效应将使太赫兹探测器的制造具有大幅提高的灵敏度。这使我们离太赫兹这些先进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可用又近了一步。

    14、非线性光子芯片:太赫兹波局域的拓扑调控
    南开大学许京军教授、陈志刚教授、张心正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与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Roberto Morandotti教授的课题组合作研究,在太赫兹拓扑光子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基于SSH模型,首次实验演示了在楔形铌酸锂光子芯片上对基于非线性产生的太赫兹波的拓扑调控,实现了太赫兹拓扑局域态在动量空间的直观观测。并分析对比了手性扰动对拓扑局域态和平庸局域态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手性扰动下太赫兹拓扑态的鲁棒特性。该研究成果以“Topologically tuned terahertz confinement in a nonlinear photonic chip”为题在线发表在Light:Science&Applications。
    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基于片上铌酸锂集成平台实现太赫兹波局域调控的方法。在实验和理论上观察并分析了太赫兹波沿着铌酸锂渐变微结构表现出的可调谐的局域和拓扑性质,并进一步的分析证实了手性扰动存在时太赫兹拓扑态的鲁棒特性。相关工作为按需调控太赫兹波的局域和拓扑特性提供了一种灵活方便的方法,为实现诸如无线通信、生物传感和无损检测等的多功能、稳定紧凑的太赫兹光子集成电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相信未来对太赫兹频段拓扑现象的更多研究,将会为太赫兹波的集成与操控带来更多有趣且高效的设计思路。

    15、里程碑!太赫兹5G通信
    由“欧洲地平线(Horizon Europe)”资助的new windowThoR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开发了一种双向太赫兹无线通信链路,该链路可以被用作5G移动通信网络的回传。
    new windowThoR项目实现的双向太赫兹无线通信链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提供双向现网数据连接的太赫兹链路,采用300 GHz以上的频率,从而为大量5G基站数据回传提供了足够的频谱,可以在2×8.64 GHz的带宽下传输2×20 Gbit/s的净数据速率,并且可以在带宽上进行扩展从而可以实现更大的数据速率。

    16、合肥研究院研发出主动智能太赫兹电光调制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盛志高团队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发了一种主动、智能化的太赫兹电光调制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这一基于关联电子材料的主动、智能化太赫兹电光调制器的研发为太赫兹智能化控制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方向基金的支持。

    17、东南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发布“光子学太赫兹通信系统”,实现超100Gbps的高速太赫兹信号
    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东南大学,参与完成双通道2×100Gbps的光子太赫兹实时通信系统的搭建工作,实现了当前太赫兹无线通信的最高实时传输记录。同时,针对太赫兹通信系统不同频段下性能指标,双方联合开展了测试方案的设计工作,完成多个测试用例;重点关注太赫兹电子学通信系统与光子学通信系统各个层面的对比分析,致力于为产业规划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向。
    下一步,联合研发团队还将进行400Gbps、800Gbps以及1Tbps光子学太赫兹实时通信系统的研发,并深入开展光纤太赫兹无缝融合一体化研究,为面向6G的高速率、超带宽太赫兹通信的产业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18、科研人员发表关于太赫兹载波包络移相器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广州园区王天武研究团队关于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核心部件“太赫兹载波包络移相器”的研发成果【《基于超材料的柔性太赫兹载波包络移相器》(Flexible THz Carrier-Envelope Phase Shifter Based on Metamaterials)】,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
    研究团队首次利用“超材料”在亚波长厚度和不改变THz电场极化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宽带THz载波包络相位(CEP)的消色差可控相移,其CEP的相移高达2。与传统的THz载波包络移相器相比,该移相器具有超薄、柔性、低插损、易于安装和操作等优点。
    科研团队提出了基于超材料的柔性THz载波包络移相器来控制THz CEP的方法,并对该移相器的性能进行模拟和实验表征。研究利用特定的金属分裂环谐振器的几何相位和共振相位来控制THz脉冲的CEP,并利用正交定向光栅来提高传输效率。当入射的THz脉冲依次被载波包络移相器中不同的微结构阵列调制时,通过THz时域光谱系统(THz-TDS)清晰地观察到THz脉冲的时间波形在不同CEP值下的变化,与模拟结果吻合。实验验证了该移相器在广角入射和大的形变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适当缩放模型的结构参数,该设计方案也可应用于其他波段。

    19、上海交通大学张月蘅课题组在新型超宽谱光电探测器上的研究进展
    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白鹏与上海交通大学张月蘅、沈文忠研究组提出了一种基于GaAs/AlxGa1-xAs量子棘轮新结构的超宽谱光子型探测器。该探测器能实现正入射响应,响应范围覆盖4-300THz,远超其他光子类型的探测器的覆盖范围。此外,该器件即使在零偏置电压下也能产生明显的光电流。其峰值响应率达7.3 A/W,比OPHED高出五个数量级。由于量子棘轮能带结构的不对称性,器件的响应在正负偏压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在温度低于77K时,由于量子棘轮效应,探测器表现出明显的整流行为,器件暗电流比现有的光子型探测器低得多,噪声等效功率低至3.5 pW·Hz−1/2,探测率高达2.9 × 1010 Jones,展示出其在高温下工作的潜能。
    该项研究中展示了一种新型超宽带太赫兹/红外光电探测器。在无任何光耦合结构设计的情况下,这种成像器件具备很宽的光谱探测范围(4-300THz),快响应速度,低噪声等效功率和高探测率,为发展高温高速的超宽谱光电探测器件奠定了基础。
    该工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Sci. Adv. 8, eabn2031 (2022))上。

    20、基于二维材料的超快太赫兹非线性电光效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盛志高课题组与荷兰奈梅亨大学磁光课题组、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罗轩课题组合作,在二维材料超快非线性电光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光学经典期刊Optics Letters上。
    联合团队采用强太赫兹超快泵浦探测技术,系统研究了新型范德瓦尔斯二维反铁磁材料MnPS3晶体中的超快非线性克尔(Kerr)电光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具有单斜结构、高各向异性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太赫兹非线性电光响应,具备以下特性:首先是超快响应速度。该材料在太赫兹泵浦作用下,可实现亚皮秒量级的超快电光响应,可实现太赫兹超快效应的瞬态探测;其次是克尔电光系数大。该材料的克尔电光系数高达13.1×10-14 cm2 W-1,并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三是非线性效应。得益于该材料中心反演对称结构,太赫兹脉冲场作用下非线性电光效应产生,对应光学效应主要为偶次阶非线性效应,可有效排除传统电光器件中较强的线性效应的干扰;第四是低损耗。通过椭偏率测试发现,在强太赫兹泵浦作用下,800 nm探测光的超快损耗几乎为零,这意味着基于该材料的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具有极低的损耗。
    上述优异特性充分表明基于二维材料的非线性电光效应可具有制备高速太赫兹调制器和探测元件的潜力,在未来的太赫兹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留学基金委(CS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荷兰科学研究组织等项目的支持。

    21、杜晓辉教授团队在《PNAS》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太赫兹技术助力胃癌早期诊断
    继在《Materials Horizons》发表封面论著之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杜晓辉教授团队又一研究成果“Calibration-Free, High-Precision, and Robust Terahertz Ultrafast Metasurfaces for Monitoring Gastric Cancers”发表在国际顶级综合性科技期刊《PNAS》上。
    从细胞层面快速、精准研究胃正常细胞癌变过程中的差异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而太赫兹技术联合超表面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细胞等检测一直是太赫兹生物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生物样品中水分子对太赫兹波的干扰作为太赫兹生物传感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传感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基于此,杜晓辉教授团队在光调超快太赫兹超表面基础上首次提出自校准传感策略,在理论上证明该方法可以完全剔除水蒸气影响,并利用该方法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EIT)谐振频移、谐振幅移、传输相位三个维度准确识别不同种类胃细胞中细胞核、细胞质、核占比的相对变化,结果显示与生物染色结果高度一致,从而成功鉴别胃正常细胞到腺瘤细胞,再到癌细胞演变的差异化表达进程。
    这是杜晓辉教授团队应用太赫兹技术攻坚医学难题上的又一重大基础科研成果,为太赫兹技术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拓宽了道路,该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快速、无创、高精准探索太赫兹技术在细胞层面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

    22、紫金山天文台等实现首个基于石墨烯的太赫兹超导约瑟夫森结探测器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合作,实现了基于超导体-石墨烯-超导体(SGS)约瑟夫森结的太赫兹频段高灵敏度探测器。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A terahertz detector based on superconductor-graphene-superconductor Josephson junction为题,发表在Carbon上。
    该研究采用高温热解法外延生长的双层石墨烯薄膜作为微桥,连接两个铌(Nb)超导电极,研制出太赫兹谱段基于二维石墨烯材料SGS约瑟夫森结高灵敏度超导探测器。该研究首次在太赫兹谱段实现基于SGS约瑟夫森结高灵敏度探测器技术,拓展了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应用方向,为研制天文应用大规模阵列太赫兹探测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综上,概而言之,2022年太赫兹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卓有成效,其中太赫兹通讯的研发尤显突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及国内各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2022年太赫兹科技发展的亮点在中国,对世界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就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展望2023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太赫兹科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瞄准解决太赫兹领域难题,开展有组织、体系化的基础研究,加速释放基础研究的创新源动力,推进太赫兹应用技术升级,搭建产学研用全链条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太赫兹领域的学术交流、项目对接和产业合作,努力推动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重要战略前沿领域占据国际制高点和主动权,用实力诠释未来可期。

    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传奇性和不确定性,而科技又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的太赫兹科技,它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变革与突破仍将持续不止,引人入胜,未来将演绎得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共同期待。而太赫兹研发网也将会一如既往地继续实时跟踪国内外太赫兹领域发展趋势,收集整理太赫兹领域行业资讯,为广大太赫兹研发人员提供国际最新的技术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

    2023年如约而至,在这一刻,我们要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愿你心之所想,皆是美好,所有幸运,不期而遇,所有的努力,都有好的结果。祝2023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太赫兹研发网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在线杂志    电子学会太赫兹分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06-2022 太赫兹研发网 www.thznetwork.org.cn
网站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 邮编:610041
蜀ICP备06010246号-1